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,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,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,进而选择科学、恰当的教学方法。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?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浙教版九下《开阔的胸襟,豪迈的离歌》教案,欢迎大家分享。
第一课时
一、教学目标
1.朗读、背诵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一诗,感受其中开阔的胸襟与深厚的友情。
2.通过听读评议,初步掌握诗歌赏析文章的写法。
二、教学过程
1、简介王勃。
2、出示《送极少府之任蜀州」原作。「幻灯①」
「l」教师范读,学生跟读。
「1」 疑难字词解析。
A.城解——宫门前的望楼叫阅,城闭指长安。
A. 三秦——今陕西一带,古为秦国。项羽灭秦,分其他为雍、塞、翟三国,故称三秦。
C.五津——津,渡口。蜀中长江自浙堰至健为一段,有白华津、万里津、江首津、涉头津、江南津,合称五津。
B. 宦游人——为了做官而远游四方的人。
3、先由学生逐句翻译,再出示译文。「幻灯②」
4、教师提示。
单纯的翻译和诗歌赏析是不同的,翻译只落实到宇、句层面,而赏析则往往从思想内容、蕴涵感情、表现手法、作品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评价和整体审美。
5、对照课文,听录音「开阔的胸襟豪迈的离歌」一文,思考下列问题:
「l」全文可分三段,简要指出每一段分别从什么角度对诗歌进行了评析。
「2」第2---6段有什么共同特点?
「3」划出文中的比喻句,说说它们的'作用。
租赁合同的最新版本
6、听录音后,四人小组讨论明确:
第一段「第1段」——诗歌的感情基调
第二段「2-6段」——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
第三段「7—8段」——文学史上的地位
第2-6段的共同特点是边评边述,评述结合。先介绍诗歌每一联的内容,扫除古典诗歌阅读时的语言障碍,抓住诗句的内涵加以概括的叙述;在评析时,紧扣介绍的内容,结合诗歌的背景,剖析其不同于一般离别诗的深刻意蕴,又从诗歌的特性出发,从意象、格律等方面加以评论、赏析。
7、再听录音。
8、布置作业:背诵。
第二课时
一、教学目标
1.在理解的基础上复述课文,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。
2.通过口头评析诗歌作品,进一步提高鉴赏能力和听说能力。
二、教学过程
1、背诵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。
「l」全体背诵。
「2」个别抽查。
2、快速默读课文,为复述作准备。
环境设计专业个人简历
3、请学生分段复述。
要求:
「l」复述时不再看课本。
结合自己的理解复述,不要机械背诵。
以吐字清晰,声音响亮。
「4」其余的同学认真听,然后评议谁“说”得最好。
4、根据自己选择的诗歌作品以及所作的预习准备,以四人小组为单位,进行口头评析。
5、每个四人小组推荐一位代表,上台评析诗歌作品。